导航

如果没有基因检测 这些坑你都能躲得过吗?

发布日期:2021-04-30

药物基因组基因检测的目标:

药物基因组学是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研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检测三类基因:

第一类为负责药物代谢相关的酶,以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为主。(第三篇)

第二类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多数集中在神经递质类受体或者相关转运体。(第四篇);

第三类比较复杂,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息息相关,可以说是药物的坑,今天我们就从基因检测的角度来看看,我们该如何避开这些坑呢?

为什么药物会出现讨厌的不良反应呢?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的时候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一般都对患者的治疗不利。

药物的不良反应从发生原因来看可初步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药理学反应过于夸张所致,与药物的作用机制或药物代谢相关;另一种是新的预料不到的药物反应,与药物本身的机理或者代谢并无关系。好了,既然已经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坑了,到底基因检测如何避开这些坑的呢?

a)  不良反应与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

第一类与我们前两期介绍的药物代谢和药物靶点,我们先看代谢类,比如慢代谢型患者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发生夸大的药理学反应,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比如临床研究表明,CYP2C19PM(慢代谢型)型患者服用西酞普兰,出现QT延长的不良反应;CYP2C19PM患者,服用西酞普兰后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的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是精神疾病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而许多药物是经过同种CYP酶代谢的,甚至许多药物本身还是CYP酶的抑制剂或者诱导剂,这些药物联合使用就会相互影响,因此联合用药就更加需要基因检测的结果来给临床医生做参考了。

b)  不良反应与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多态性

多巴胺受体D2(DRD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位点DRD2(-141C Ins/Del)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肥胖相关,研究表明,携带有Del等位基因的患者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引起的肥胖显著高于Ins/Ins基因型携带者。

c)  不良反应与药物风险基因

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跟药物代谢和药效无关,却显著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卡马西平的严重皮肤过敏性不良反应相关,HLA-B*1502阳性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引发Stevens 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TEN),因此FDA建议使用此类药物前应进行HLA-B*1502基因型检测。

关于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例子举不胜举,试想,如果临床医生通过基因检测提前了解患者基因型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轻松避开这些坑了呢?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不仅是遗传因素,同时环境等其他非药理因素也对药物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何合理地选择药物、如何进行剂量调整、有效的控制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基因检测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论都显示了基因检测对于精神科开展个体化药学的必要性。如何充分发挥基因检测对于个体化用药的辅助指导作用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还有很多不是非常明确的地方,但对于精神科来说,这仍值得我们深度重视,因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个体化用药。

法律声明
Copyright © 2021 上海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376号 沪ICP备19010918号-1